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
对许多人来说,茶虽不是必需品,但一定要必备,或自饮或待客,淡定从容,将身心放松在一段悠闲的时光里。对一座城市而言,可以不产茶,可能不擅茶,但一定要有个地方,能泡杯茶喝,让人们开启一段茶样人生。
这个地方,叫茶馆;这个人,可能是我,或许是你。
太原的茶馆历史并不长。如果是有茶卖有茶喝就算的话,最早的茶馆应当是以老字号“乾和祥”为代表的茶庄了。民国时,在繁华商业区按司街(今钟楼街西段)上,河北人王占元开办了“乾和祥”,启城市喝茶之风。“乾和祥”的经营手段非常独到,除直接从南方采买鲜茶自己品配上架售卖外,还在店堂的一角摆有八仙桌和太师椅,供一些真正的茶客品饮交流,以茶会友。
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,在人们的观念中,喝茶即便不是小资产阶级情调,也沾染着封建士大夫遗风,其缓慢的节奏更与大干快上等社会主流精神格格不入。因此,在城市里,尽管还有地方卖茶,但没有地方供人们喝茶品茶了。人们再次能在公共场所喝到茶水是在改革开放后,当时在火车站、五一广场等人流较大的地方,开始出现一些民间卖茶人。他们当街一站,背后放一溜花红柳绿的暖壶,地上摆一排五短三粗的旧罐头瓶,瓶上盖一块方方正正的小玻璃,里面是颜色惨淡的“茶水”,招徕南来北往客……
太原真正意义上的茶馆是在上个世纪末。当时,一些卖茶人或爱茶人,选择既交通便利又闹中有静的街巷,开起了大大小小的茶舍,一边品饮普洱龙井铁观音,一边售卖红茶绿茶乌龙茶。这些茶舍装修相当别致,小桥流水,绕竹穿花,气韵独特,环境清雅,成为人们经常聚会之所。茶舍的出现,丰富了太原人的生活,很多人都知道“谈钱说事去吃饭,谈情说爱去泡吧,谈天说地去喝茶”。
随着茶舍越开越多,城市里也渐渐形成了一些规模不等、相对集中的茶馆街。如劲松路、桃园三巷,还有鼓楼街北的世纪广场,都是茶客和玩家们时常流连之地。
但太原毕竟不是成都,能全民皆茶。因此,单靠一个茶,让茶舍的经营变得困难重重。于是,许多茶舍开始以茶为媒,将业务扩大到休闲娱乐的范畴。想聊天了,这里可以高谈阔论;想休闲了,这里有书琴画茶;想安静了,这里可以独处发呆;想娱乐了,这里能下棋搓麻……一个个小小的茶舍,成为人们举重若轻、放松减压的好场所。
没事的时候,我经常和朋友们去泡茶馆,沏一杯香茗,一边摆“方城”,一边摆“龙门阵”,优哉游哉地混一下午。我时常想,人生就应当像一杯茶,有一种恬淡的从容与悠闲的况味。而这种味道,我在城市的茶馆街上,嗅到了。<许依>